

西溪湿地,其面纱正在被轻轻地撩起,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那是一块城市中难得的宝地,承载着“城市之肾”的功用。但作为文化的西溪,却还很少为人所识。
早在新石器时代,西溪湿地和西湖周边的丘陵河谷之间即有人类活动。在广义的西溪湿地范围内,余杭区良渚镇、瓶窑镇良渚遗址、余杭镇南湖遗址等多次发现自马家浜文化直至良渚文化以下的新石器文化和早期文明遗存,时间约在距今7000-3000年之间。可以认定,西溪湿地是杭州地理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文由景生,景以文传。西溪曾经拥有众多古迹,历代文人墨客在西溪留下了众多诗篇、散文和墨宝。休闲与创业在西溪湿地的山庄别墅间被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文化基因至今仍在杭州人的身上遗传。西溪湿地众多的自然和文化因素个个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个性鲜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形象。
溪山胜地庙堂多
“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因为这种仙灵之气,西溪湿地先后建有寺院庵堂100多个上千间之多。早在两晋时期,西溪湿地的丘陵坡麓地带即已修建了不少佛道之庐,其中尤以法华山为代表。据各种文献记载,法华山历史上曾有数10个佛道之庐,堪称竺国圣地。另外较为重要的佛道之庐还有报福寺、妙静寺、永兴寺等。
除寺院外,西溪湿地诸坞还有数量相当大的庵和堂、社、林、居、室、舍、庄、苑、巢、斋、宅等,仅各类文献中所记的即有100多处。庵堂最多的要数花坞,前人有“三十六庵、七十二茅棚”之说。最著名的要数秋雪庵。它最早建于宋代,中间曾荒废400多年,宋淳熙初年(1174)重建,初名大圣庵。明崇祯七年(1634),沈应潮、沈应科兄弟重新收拾整理,请陈继儒题写庵名。陈继儒取唐诗“秋雪蒙钓船”意,题额“秋雪庵”。秋雪庵取了西溪湿地的最胜景,文人雅士游者联袂,所留题咏也特别多。
西溪湿地还辟有许多土地庙、土谷祠,如东岳庙、金莲寺、天曹庙、蒋相公庙、灵慈正庙、石大郎土谷庙、一方土谷庙、二方土谷庙、三方土谷庙、四方土谷庙、五方土谷庙等等。东岳庙是影响甚大的道教寺观,宋乾道三年(1167)始建。东岳大帝是道教所尊奉的泰山神,掌管天下人的生死,地位崇高,旧时东岳庙的“迎神赛会”是杭城的一大盛事。蒋相公庙,又称广福庙、蒋王庙、蒋公庙、蒋候庙、蒋家祠堂,据文献记载,有蒋氏父子寄居于城内兴德坊开米行,多行善事,献粮于朝,济米于贫民,以“蒋自量”之善名闻名于世,兴德坊百姓集资于盐桥北建蒋相公土谷庙,后在蒋村建庙。
非无高咏有鸿篇
前人有“词境西溪”之谓,比西湖如诗,比西溪湿地如词。民国周庆云在《重建秋雪庵碑记》里写道:“深秋,棹小舟,缘溪行,一白皑皑,低压篷背,则词家之胜境,又非画手所能到矣。”为此,周庆云特别在秋雪庵设历代两浙词人祠堂,奉祀张志和、林逋、陆游等历代浙籍词人1044家。
历史上,有100多位文人词吟咏西溪湿地,唐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李邕、白行简、罗隐、林逋、苏轼、王安石、秦观等在西溪湿地一带也留有一些行迹。同时,有关西溪湿地的史籍资料繁多,最为详备、最为重要的是清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孙之騄《南漳子》和民国周庆云《西溪秋雪庵志》3种志书。明释大善所揖诗集《西溪百咏》、清释明开《流香一览》、陈文述《西溪杂咏》、民国丁立中《西溪怀古诗》等诗集在每首诗的题记中对西溪湿地风物多有记述,也是极重要的史志性著作。宋以来的各种地方志,也对西溪湿地也多有记述。此外,唐寅、金农、米芾、赵孟睢⒗黟省⒖涤形⒘和椤⒍洳⒒票龊纭⒘鹾K诘仁榛遥卜追滓允榛男问搅粝旅?/FONT>
西溪湿地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比如越剧。越剧北派艺人马潮水的手稿现存于嵊州市档案馆,上面清楚地记录了1906年越剧第一次演出的缘由,当时正是马潮水等首先在西溪湿地搭台演出,使这里成为越剧的首演地。
如今,又有土默热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红楼梦》与《水浒传》背景为西溪湿地。相信当时的江南文人特别是蕉园诗社女诗人的经历可能对《红楼梦》有影响。施耐庵曾居杭州,《水浒传》涉及的某些历史人物和场景与杭州有关,这些对《水浒传》的创作也可能有影响。
溪居宜月更宜秋
西溪湿地除佛道寺庵庙祠外,还有大量别具特色的文人物业。这些文人物业大致可分为别业和藏书楼两类。它们不仅数量多,规模也大。别业即别墅,各代名士在西溪湿地或自建或借居别业,主要为赏景读书。这些别业大多能借四时之景,也多具书房功能。西溪湿地的多数藏书楼一般也兼具别业功能,有人性化特征。
西溪湿地别业的兴起有两个原因。一是宋代以来,每年士子赴杭州赶考常于此寄居,强化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久之形成了一些较长期的居留所,后演化为别业。二是明末许多文人为避兵乱先后来此,从短暂的寄寓排遣渐渐发展到长期留寓,并缔造出特殊的生存方式。他们中的许多长期定居于此,个性张显。尤其是秋雪庵、交芦庵、曲水庵、烟水庵所在的河渚一带,历史上形成了文人别业区,集聚当时的文化精英,并孕育了大量文化精品。邹师绩之泊庵、胡介之旅园、吴本泰之蒹葭水庄、徐介之贞白斋、蒋炯之蒋村草堂、高士奇之西溪山庄、陈文述之秋雪渔庄等等,鳞次芦洲,勾人诗情。
回观这些别业,多半简陋,尺度一般也较小,未必有多大的舒适性,但简陋未必就是粗鄙,它们所带来的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是巨大的,在结构和功能设计上又如文人们创作的诗词一样,是精巧周全的。从绘画作品的记录来看,这些别业的建筑风格与环境也十分协调。民国以来,西溪湿地建筑也受到一些外来影响,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一些别业或相关建筑,如隐深别墅、一心庐、有竹居、般若精舍等,有的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朱漆门楼的中式风格,也有的为黄瓦红墙、装饰现代、设备齐全的西化风格。
旧时风俗在四时
多少年来,每逢端午,总有近百余艘龙舟和着喧天的锣鼓劈波斩浪,尽展风采,直把往日平静的西溪湿地变成了传统文化精粹的献演地。
“龙舟盛会”,相传是明代洪昇祖先洪钟退居西溪湿地后,为“庆丰年”、“祈社安”而发起的。其实,西溪湿地划龙舟活动兴起于唐代,南宋时较盛,洪钟居西溪湿地后,渐成为具有一定程式和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传说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南巡时,都到西溪湿地观龙舟比赛。乾隆皇帝来时正值端午节,时万人空巷划龙舟,声势浩大,锣鼓喧天。看到精彩处,乾隆皇帝欣然题词“龙舟盛会”。此后这里的划龙舟活动就叫做了“龙舟盛会”。
“五常十八般武艺”,则是西溪湿地的另一项民俗。
“五常十八般武艺”源于中国传统的十八般武艺。相传洪钟返乡后,将在朝期间带兵征战的兵器与生产、生活工具结合,改制出一些独特的兵器,并创编武术套路108法,教人演练,以使乡民强身健体、御敌制胜,同时改良民风。洪钟改制的兵器均为木质,形制上与传统的18种兵器大相异趣。
除此之外,旧时西溪湿地还流行多种民间舞蹈,其中灯会最具特色、最具规模。据推断,西溪湿地的灯会应当在南宋时期即已经比较兴盛,历史十分悠久。龙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后来演化为多种灯会。最著名的是六灯会,滚灯奇巧,龙灯大气,狮子灯活跃,马灯生动,花灯文雅,拳灯威武,令人称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