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街头
原定去年5月游览巴黎,订了机票,宾馆,做了详细的旅行功略.结果,一张迟到的VISA不仅仅改变了旅行计划,还改写了后来的故事.
飞机缓缓降落在戴高乐机场时,心里有些许茫然,原来本不该是这样的.拉着行李箱出关,听到耳边陌生的语种,人有些恍惚,在心里说对自己说:Bonjour Paris
浪漫巴黎
“浪漫”是一个被滥用到没有任何冲击力的词藻,但想找个恰当的词语形容巴黎,“浪漫”仍旧是我的唯一选择。桥上,路边,广场上,树阴下,塞纳河畔,咖啡吧里,博物馆门前……到处都有恣意拥吻、情话绵绵的情侣。“左岸香颂”是巴黎街头艺人最常演奏的曲子。游走巴黎的7天里,在地铁站,塞纳河边,西提岛,广场,街头听过小提琴,口琴,竖琴,风琴,小号五种乐器版本的“左岸香颂”。伴着那些柔美的音符,巴黎特有的爱意无处不在地四处蔓延。当我拿着巴黎地铁交通图,熟练的在蜘网交错的站台间调换路线时,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举止优雅却略带冷傲的巴黎人,绿色飞舞的法国梧桐不知不觉地在我眼中鲜活,立体起来,我开始尝试着以自己的角度聆听、感受这所城市。于是,心里的那份失落一点点地退去,巴黎,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地方。
法国现代艺术之旅
Orsay 博物馆-法国现代艺术之旅
1986年,当中国人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拆掉一座又一座历史建筑,推平旧城墙填平护城河时,地球的另一端,奥塞美术馆在塞纳河畔的一个废弃火车站里落成了。据说法国政府提出拆掉这座19世纪建的火车站改建成商务中心的议案,遭到很多市民反对,而后政府采纳众议把火车站改造成了现代艺术馆。今天,奥塞美术馆平均每年接待250万观众,是仅次于卢浮宫和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法国第三大艺术馆。
艺术巴黎
早晨9点半从地铁口出来,四处张望,发现奥塞美术馆就在眼前。10点开馆,美术馆门前已经排了10米长队。一群由美国博物馆协会组团的美国学生团唧唧喳喳的在人群中最为显眼,正感叹中国博物馆协会活动时,已经轮到我过红外线安检。进入博物馆大厅,寄存背包,付8欧买门票,花5欧租部中文讲解器,开始了我的法国现代艺术之旅。
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池中睡莲》,静物之王塞尚的《苹果和橙》,被称为19世纪圣像的米勒的《晚钟》,梵高自割耳朵后画的《梵高的卧室》,高更移居大溪地与土著女子同居时创作的《在沙滩上的大溪地女》、罗丹受聘4万英镑稿酬做的雕塑《巴尔扎克》……4个半小时后,无论是我的脚、耳朵还是眼睛在无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作品面前严重审美疲劳。爬上传说中的露台,孕育了无数画家的摇篮—塞纳河跃入眼前。安葬着拿破仑遗体的荣军院,见证了法兰西王室兴衰的罗浮宫,塞纳河上最豪华的桥梁—亚历三大桥……右岸风景在奥塞博物馆四楼的露台上一览无余。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游客,很难记住法国风景画巨匠柯罗或巴比松,总觉得无论画家勾勒在画布上的塞纳河有多么传神,都没有眼前潺潺流动的河水这般风情万种。
走出博物馆已经是下午3点,肌肠轱辘地坐在博物馆前的石阶上,掏出背包里的面包苹果,一顿狂啃。几只鸽子毫不胆怯地飞落到我脚边,开心的拣食地上的面包碴。看着自己身边的鸽子,扬望头顶明媚的蓝天和身后的奥塞博物馆,突然间,有些嫉妒巴黎人。
夜巴黎
铁塔为证
跳过罗浮宫,凡尔塞,迫不及待地写埃菲尔铁塔,不是因为它是巴黎的标志。事实上,当我行走在塞纳河畔,第一次看到埃菲尔铁塔时,没想象中那么激动。记录自己游塔的经历,只因为我在塔上见证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在巴黎度过的六天,几乎都是阴天,游览铁塔的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是唯一的例外。信步穿过战神广场走近铁塔,首先吸引我视线的不是眼前的庞然大物,而是躺在广场草地上晒太阳的游客。老的少的,胖的瘦的,坐着的,躺着的,穿衣服的,不穿衣服的,数百人在尽情享受阴雨过后,夏日阳光的恩赐。时逢周末,很多法国家庭在草地上野餐,与等候在铁塔下乘电梯游塔的游人相比,巴黎人从容地享受着更多的闲适。没耐心排10米队等电梯,我选择付4欧门票,爬台阶登塔。
府览巴黎
1889年巴黎为庆祝国际博览会,用三年时间修建成全世界最高铁塔--Eiffel Tower,作为世界工业革命的象征.当年饱受非议的政绩工程最终成了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她的设计者法国人居斯塔夫·埃菲尔在建塔的时,面对资金缺口,抵押自己的全部资产,孤注一掷,成全了自己的梦想,与铁塔一起成为享誉全球的人物。如今,铁塔上增设了广播电视天线,总高达320多米,塔分三层,占地近一公顷。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第二层距地面约120米,不知道爬了多少个台阶,30分钟后到达二层观光台,远比出发前站塔底仰望塔身时想象得轻松,甚至,我很享受一步步往上爬的过程。很多时候,无论是爬山还是做事,或者经营一段感情,人往往需要一个目的地、一个目标、一个希望作为信心的支点。有一个支点,再苦再难再累,都能安慰自己:咬咬牙,一切都会过去。
铁塔见证
埃菲尔铁塔的第二层观光台是俯览巴黎的最佳视角,塞纳河、西提岛、罗浮宫、协和广场、蒙马特高地…巴黎全貌尽收眼底。就在我不停按动快门的一刻,两个站在观光台下的“宽大的身影”闯入了我的镜头。他们是一对游客,俩人的SIZE之合大约是我5-6倍。男生单腿跪地,女生激动的俯下身去亲吻他,男生站起来掏出件东西给女生戴上。此时我身边等候电梯的人群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洋溢着幸福的鸳鸯抬头看了观众一眼,激情相吻,观光台上掌声更加热烈。瞬间,埃菲尔铁塔温情四溢。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是的,一个用勇有谋的可爱胖男孩站在巴黎最高的、风景最美的地方向另一个胖女孩求婚。在电视剧上看过太多才子佳人求婚的场面,仿佛只有珠联璧合的情侣才可以拥有这样浪漫的而戏剧性的瞬间。不知道铁塔上的婚誓能持续多久,胖王子与胖公主是不是跟童话故事的讲述的一样,从此相亲相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至少,我相信,爱情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这是上天给所有人的权利。
优雅法国女
人
乱侃法国女人
特别没资格谈论法国女人,因为我没有法国朋友。特别想聊聊法国女人,因为在法国游逛的两周时间里,遇见了太多精致、时尚、优雅的法国女人。
街头的法国女人
抵达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换乘开往市中心的RER B线,到达GARE DE 按宾馆提供的线路再换METRO4线,转13线。时逢早9点上班高峰,在地铁站里遇法国上班女郎无数。无论胖瘦,年长年少,相貌标致或平淡,大多洒香水化淡妆,颈系薄围巾或很有设计感的长项链,戴简单的耳环手镯戒指,穿修身中性颜色外套,肩挎款式简洁的大手袋,脚登高跟鞋,候车时或捧本书,或耳朵上塞着MP3。待转第三次车时,站在一群黑衣女生旁边,我开始为自己穿的鲜亮红棉T和清汤挂面的脸局促不安。事实证明,我是那个早上3条地铁线乘客中唯一穿红色衣服的年轻女子。而后才知道,法国女人不拒绝红色,只是选择穿鲜亮衣服的,多是老太太.
精致的法国女人
法国女人的优雅与众不同.无论是在法国北部的巴黎还是法国南部城市尼斯遇见的法国女人,无论是妙龄少女还是六旬老太,无论是穿时装套裙或是T恤牛仔裤,无论是端坐西餐厅轻舞刀叉浅抿红酒,还是坐草地上手夹香烟面色恬静的读书,法国女人举手投足透露出的优雅气质不仅仅来自她们得体的装扮,更来自她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这个以浪漫优雅著称的国度。
恬静的法国女孩
据说法国女人之所以能保持苗条的身材,有三样东西功不可没:红酒,性,香烟.我个人将信将疑.但从巴黎经慕尼黑到北巴伐利亚,在德国女人魁梧的身材面前,我貌似没发育成熟,十分自卑.回巴黎,觉得满街的女人都很正点,最重要的是,自己的SIZE与参照物差距不是很大. “美女”是一个被国人滥用到极点的词汇,从菜场买菜的阿姨到影视模特明星,从1岁到50岁的女人皆称美女,以至于我特别不愿意把这个词用到任何漂亮法国女人身上。
|